《今日聚焦》——从“好资源”到“好品牌”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时间:2023-07-27 16:23:3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资源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培育出更多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高的乡村产业,努力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在打响品牌的同时,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枸杞枝繁叶茂,翡翠般的绿叶簇拥着一串串玛瑙似的红果,百余名劳务工人穿梭在田间地头,熟练地采摘成熟的枸杞。


(资料图片)

花海镇大畅河是玉门市头茬枸杞成熟最早的地方,目前,大量省外务工人员已经全部进入园区。玉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种植红枸杞的绝佳区域,这里的枸杞个个皮薄、籽少、肉厚、汁多,为种植户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小枸杞,大产业。玉门市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支撑、龙头带动,有力推进枸杞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今年枸杞采摘期,玉门市24万亩枸杞预计将雇佣采摘工约9万人次。红彤彤的枸杞不仅成为乡野田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红果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省紧扣“产业”纽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富民产业在各地“开花结果”,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在文县桥头镇杨家山村,色泽鲜红的花椒缀满枝头,微风中夹杂着花椒的香味扑面而来。

好收成要有好技术做支撑,为了提升花椒产量,文县桥头镇与重庆“椒管家”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重庆“椒管家”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为文县桥头镇精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通过“现场技术培训、理论视频讲解、现场指导实操”的方式对椒农进行花椒综合管护全方位培训,提升椒农的花椒管护技术。

目前,文县桥头镇建成了12个花椒产业示范点,实现了23个村花椒产业全覆盖,花椒种植面积达到万亩,预计产值亿元。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清水县郭川镇郭山村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优势,种植花椒2000多亩,年产近180吨。村民郭彦军家今年种植的大红袍、马椒、油椒等优质品种,长势喜人,估计能卖个好价钱。

清水县郭川镇郭山村不断推进千亩花椒示范园建设,按照主体示范引领、农户积极参与的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带动周边群众学技术、用技术,花椒产量和品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郭川镇坚持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户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思路,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拉动、科技促动、电商驱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干鲜果产业。如今,“郭川花椒”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路子。

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温室拱棚西红柿种植基地,工人们穿梭在大棚中,采摘、打秧、挂枝。

景泰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种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高、色泽亮、口感佳,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外商”的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集冷储、销运于一体的产业链,与山东、西安、上海等地客商达成西红柿种植收购协议,为西红柿种植收购上了“双保险”,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2017年,芦阳镇城北村流转土地260亩建造温室大棚,通过村集体带头种植和技术指导,带动合作社经营种植西红柿。经过几年的发展,2022年产值达到269万元,2023年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过去一年,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成绩亮眼,六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逾4300亿元,全省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46家,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集群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认定并奖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2023年,甘肃省将继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力争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突破456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40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5532元。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既要深挖特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也要高度重视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产品优势明显、区域品牌响亮、产业链条完整、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聚集区,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